top of page

2018-10-12 由 索隐者言 發表于文化

 

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--Design Ideas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

 

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, 因而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。我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观念和由此决定的建筑格局,在世界多种建筑文化体系中,它是最卓有成就的一种。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格局的原因主要是技术方法和思想体系。所谓技术方法,是指中国古代长期以木结构为主体,因而,由于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尺度的限制,不利于向高层发展而需要形成平面展开、多重层进的布局特点。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单位,由房舍、墙垣围成院,串接几组院成为群,乃至构成如同故宫这样规模宏大的建筑群, 就是这种平面展开的最高代表作。但是,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格局的更为重要的原因,则是思想观念,特别是以《周易》八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,下面仅试举几例以证之。

如果你俯视隋唐长安的平面布局,一定会被它那规模宏大、正若棋盘的严谨格局所吸引,这种建筑的设计思想,就是《周易》中的“天人感应”的基本精神,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统一的亲密关系,其突出的特点是不把自然的“天”绝对神秘化、宗教化,而是认为“天”既有自然性,又有道德性,既带神学性,更带情感性、世俗性。基于这种“天人感应”论,长安的平面设计及宫殿、宗庙建筑,讲究与人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,天上的琼楼玉宇是由人间入世的皇帝居住, 特别是在占整个长安城十分之一的宫殿建筑中,表明了唐人不是请天宫神灵来支配人间,而是要到天上去参与和分享神的快乐。虽然这种设计思想有些是不科学的八卦五行和阴阳天象说,但它不仅仅是统治者“受命于天”思想的神秘表现,更重要的是人间生活的情趣使天上神的世界也充满人间的乐趣。可见,《周易》中的天、地相应,人、神一体的“天人感应”思想在长安平面设计中的象征寓意手法再明显不过了。

长安的建筑师们还巧妙地把《周易·乾卦》中的科学部分,与长安的地理特征紧密结合起来。他们将长安地区地形上的六条东西向的高坡赋予数字的时空含义,以象征《乾卦》中的六爻,并从北向南按九一、九二、九三、九四、九五等的无限抽象顺序排列下来,布设各种建筑物,显示出不同的特殊功能,使现实地形与理想化了的设计思想达到奇妙统一。据《元和郡县图志》记载:“隋氏营都,宇文恺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,为乾卦之象。故以九二置宫殿,以当帝王之居;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;九五贵位,不欲常人居之,放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。”这说明《周易·乾卦》六爻对长安六坡的建筑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。当时,长安城内的宫殿、省司厅堂、重要寺观和勋戚贵官的住宅,大都分布在这六条高坡上,与一般居民区形成了显明的对照。这种利用高地布设重要建筑物的特点,使本来对长安建筑并不是什么优点的六坡地形,反而为长安城增添了光辉。

 

再以我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的住宅为例,通常是以院为中心,四周围以房屋而形成,外侧为高厚墙垣封闭,仅留少数门以供出入。各栋房舍均面向内院,庭院既是采光日照通风口,又是交通和活动中心。中国住宅中的庭院,并非只是空地,而是整组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。规模更大的住宅更有多重墙垣、庭院,把主要部分围在核心,用以保证安全。这种封闭性、内向性的建筑特点,其设计思想也是由《周易·系辞》所谓“重门击柝,以待暴客”而来,设两重门,夜间打着更梆巡行,以防御盗贼,这就必然要加强房屋的封闭性,所以我国古代官署、皇宫,更是高墙深院,重重屏障,防卫的目的十分明显。

另外,《周易》所创立的阴阳学说,对古代建筑的设计也有着直接明显的影响。我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是背阴向阳,即坐北朝南,不仅王宫正座,一切坛庙、衙署,均采取向阳方位,连同佛寺、道观也受此体系影响,都以向阳面南为正。只有被认为具有阴性的建筑,如方泽(地坛)、社稷(土地神、农神)等才面朝北。

《周易》六十四卦充分体现了“阳尊阴卑”的观念,而在古代,皇帝被认为是最高最纯的阳的代表,因此,在建筑上,为突出皇帝的尊位,皇宫都置于中央地位。位低者,则列于两旁,这就容易形成对称布局。按中国传统习俗,居中面阳(南)为尊,面东西者次之,面北者最低。在住宅中,尊位是长辈,住正房或上房;两侧则为晚辈子媳所在,住厢房或偏房。皇宫殿宇不但位置方向有规矩,高低、形制乃至色彩、图案等,也有等级差别。此外,皇宫主要的宫殿、宫门殿门南北相次在同一中轴线上, 以突出中央为尊的地位。例如,北京故宫的天安门、午门、太和门、三大殿、乾清坤宁两宫、神武门、地安门就在同一南北轴线上,这就十分强烈地突出了皇宫之尊贵。

古代人们在建筑房屋时, 还十分注意所谓阴阳适中, 以利于延年益寿,因此,在建筑思想中还包含着养身之道的内容,如《吕氏春秋·重己》篇中说:“室大则多阴,台高则多阳。多阴则蹶,多阳则痿,此阴阳不适之患也。是故先王不处大室,不为高台。”秦汉以后,流行于先秦的高台之风迅速衰落,减少,就是同这种讲求阴阳适中的思想有密切联系。

我国古代建筑由于受《周易》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,许多建筑物都是在墨守成规,按一定模式重复再现。很少有新的创造、新的突破,缺乏内心感情的奔放流露。因此, 固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光辉的创造、伟大的成就,终于最后陷入形式主义,僵滞枯索,缺少艺术创造的生命力,缺少激情和吸引力,只能是四平八稳、平淡无奇、处处似曾相识,这是今天我们应引以为戒的地方。

bottom of page